簡介
東海大學是一所基督教背景的大學,校園面積廣達1,339,531平方公尺,是臺灣第一座私立大學,擁有臺中最美麗校園之稱,校園中最知名的景點非「路思義教堂」莫屬,形狀宛若禱告的雙手,靜靜地為莘莘學子們祈福,上課期間學子們往來穿梭,假日則是遊客如織,更多的是一幅幅親子親暱互動,共享天倫樂的畫面。路思義教堂於1963年落成,由建築師貝聿銘及陳其寬共同設計建造,其獨特的拋物雙曲面外型,向上延伸形成了渾然天成的壯麗與莊嚴。
摘自『東海大學官方網站』
建築特色
1.外表造型
整體說來,路思義教堂是很美很美的,無論正向它、背向它,內外皆美。由於曲面邊樑的厚度適中,外觀上,不但表現了曲面的輕快,同時有一種必要的量感。當然由正面或前方四十五度內觀看,最能表現出曲線「型」的美。
教堂的高度,是依照平面容積的大小,在模型上按照適當的比例決定。從正面看來,教堂最寬處的底部,與最高點間,大致為一等邊三角形,此符合視覺穩定的要件。
前後兩面是平板的吸熱玻璃,由於顏色較深,特別表現出「虛」的感覺。窗梃是黑色的,與深色的玻璃不太分得出來,顯得相當穩重。一般說來,窗子的分割設計,非常自然,比例極佳;水平材愈向上間隔愈大,很能配合直向的「間梃」。正面折線型的大門,亦配置得不落俗套。
由於側面與前面的幾何組織不同,必需環繞一周後所得的整體印象才是教堂形式的全部。
2.看匠作
路思義教堂的設計兼具傳統與創新的想法。傳統的道家思想有「無而後有,虛而後實」的說法,闡述於建築上,便是從「無柱、無樑、無牆」的過去至今日的「有柱、有樑、有牆」,而路思義教堂的薄殼結構則向前推至「亦柱、亦樑、亦牆」的新意境。
進入此教堂後,視界將自然沿屋面曲線上升至屋脊天窗,更延伸於無極之太空;天界之感召,空靈之境界,油然而生。教堂室內裝飾簡單樸素,室內面之清水水泥,忠實顯露,肋骨型之交叉樑,明白表現結構內部之應力方向。室內樓板及座席,皆用木製,增加堂內溫暖氣氛,與屋面清水水泥成對比。
樓板部份有如托盤,與屋面不相連接,外部與內部結構部份各成一體,條理分明,遇有伸縮震動時,可互不影響。屋面下部傾斜度低於人體高度,其下部空間不便應用,亦為樓板縮入的原因。
3.通風問題
由於教堂形狀,下大上小,內部空氣調節有似煙囪之作用;冷空氣自下部氣窗自動抽入,室內熱空氣自動上升,由屋脊通氣窗排出。故下部座席部分之溫度不致過高。
4.凹槽設計
四片曲面間,置前後窗、天窗,皆用鋼槽鐵焊接而成,其與屋面相接處,有伸縮接頭,蓋因牆面遇有溫度變化,或受風力及地震時,有伸縮的現象。玻璃則用茶色防熱玻璃,以免日曬及反光。鋼窗框梃,皆經計算,以抗最大颱風為準。在抗颱的設計上,弧形牆面,大大減低風的阻力。抗震上,前後窗、天窗、樓板與四面曲牆的銜接處,均留有伸縮縫,可以抗震、抗風、抗溫。
5.外部水溝
牆與地的接觸處的四周,設計成凹槽,一則以利排水,再則教堂的四個立面就會感覺像從地底下長出來一般。陳其寬曾建議在四週凹槽上面加上花岡石的襯邊,然後再接上草坪,讓整棟建築物從土裡長出來的意象更清晰。
6.琉璃面磚
教堂屋面外部覆貼琉璃瓦,用以保護水泥屋面,防水兼去垢,她的顏色也可以增加建築物的美感。關於面磚顏色的選擇,曾經考慮中國建築傳統所用屋面色澤–藍綠黃三種。但一開始便選定用黃色,原因是黃色是中國宗教建築的正統色,以及周圍都是綠色的相思樹林,若再用綠色便顯現不出來,而藍色也覺得太深,會吸收輻射熱。
至於面磚的形狀,也曾考慮過長方型或鱗片狀,最後選定為菱形,因為菱形較易於適合曲面的鋪設,同時又與內部格子樑走向相同。
摘自『東海風』『東海校園建築步道』
旅遊叮嚀
1. 教堂開放可供默想、禱告、靈修。
2. 請維持教堂內的莊嚴、寧靜,交談或講電話請至室外。
3. 任何食物、飲料請置於教堂入口處前方,離開時請帶走。
4. 講台區並非默禱範圍,請勿踏上講台區。
5. 請勿攝影 ,拍照僅限於室外空間。
店名
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
地址
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[bg_collapse view=”button-blue” color=”#ffffff” expand_text=”显示地图” collapse_text=”隐藏地图” ]
[/bg_collapse]
電話
+886-4-23590121
營業時間
- 星期一 09:00 ~ 18:00
- 星期二 09:00 ~ 18:00
- 星期三 休息
- 星期四 09:00 ~ 18:00
- 星期五 09:00 ~ 20:00
- 星期六 09:00 ~ 18:00
- 星期日 09:00 ~ 17:00
星期日主日崇拜
- 第一堂 09:00 ~ 10:15
- 第二堂 11:00 ~ 12:15
交通
【食物名字】
【評價】
- 簡介
-
簡介
東海大學是一所基督教背景的大學,校園面積廣達1,339,531平方公尺,是臺灣第一座私立大學,擁有臺中最美麗校園之稱,校園中最知名的景點非「路思義教堂」莫屬,形狀宛若禱告的雙手,靜靜地為莘莘學子們祈福,上課期間學子們往來穿梭,假日則是遊客如織,更多的是一幅幅親子親暱互動,共享天倫樂的畫面。路思義教堂於1963年落成,由建築師貝聿銘及陳其寬共同設計建造,其獨特的拋物雙曲面外型,向上延伸形成了渾然天成的壯麗與莊嚴。
摘自『東海大學官方網站』
建築特色
1.外表造型
整體說來,路思義教堂是很美很美的,無論正向它、背向它,內外皆美。由於曲面邊樑的厚度適中,外觀上,不但表現了曲面的輕快,同時有一種必要的量感。當然由正面或前方四十五度內觀看,最能表現出曲線「型」的美。
教堂的高度,是依照平面容積的大小,在模型上按照適當的比例決定。從正面看來,教堂最寬處的底部,與最高點間,大致為一等邊三角形,此符合視覺穩定的要件。
前後兩面是平板的吸熱玻璃,由於顏色較深,特別表現出「虛」的感覺。窗梃是黑色的,與深色的玻璃不太分得出來,顯得相當穩重。一般說來,窗子的分割設計,非常自然,比例極佳;水平材愈向上間隔愈大,很能配合直向的「間梃」。正面折線型的大門,亦配置得不落俗套。
由於側面與前面的幾何組織不同,必需環繞一周後所得的整體印象才是教堂形式的全部。
2.看匠作
路思義教堂的設計兼具傳統與創新的想法。傳統的道家思想有「無而後有,虛而後實」的說法,闡述於建築上,便是從「無柱、無樑、無牆」的過去至今日的「有柱、有樑、有牆」,而路思義教堂的薄殼結構則向前推至「亦柱、亦樑、亦牆」的新意境。
進入此教堂後,視界將自然沿屋面曲線上升至屋脊天窗,更延伸於無極之太空;天界之感召,空靈之境界,油然而生。教堂室內裝飾簡單樸素,室內面之清水水泥,忠實顯露,肋骨型之交叉樑,明白表現結構內部之應力方向。室內樓板及座席,皆用木製,增加堂內溫暖氣氛,與屋面清水水泥成對比。
樓板部份有如托盤,與屋面不相連接,外部與內部結構部份各成一體,條理分明,遇有伸縮震動時,可互不影響。屋面下部傾斜度低於人體高度,其下部空間不便應用,亦為樓板縮入的原因。
3.通風問題
由於教堂形狀,下大上小,內部空氣調節有似煙囪之作用;冷空氣自下部氣窗自動抽入,室內熱空氣自動上升,由屋脊通氣窗排出。故下部座席部分之溫度不致過高。
4.凹槽設計
四片曲面間,置前後窗、天窗,皆用鋼槽鐵焊接而成,其與屋面相接處,有伸縮接頭,蓋因牆面遇有溫度變化,或受風力及地震時,有伸縮的現象。玻璃則用茶色防熱玻璃,以免日曬及反光。鋼窗框梃,皆經計算,以抗最大颱風為準。在抗颱的設計上,弧形牆面,大大減低風的阻力。抗震上,前後窗、天窗、樓板與四面曲牆的銜接處,均留有伸縮縫,可以抗震、抗風、抗溫。
5.外部水溝
牆與地的接觸處的四周,設計成凹槽,一則以利排水,再則教堂的四個立面就會感覺像從地底下長出來一般。陳其寬曾建議在四週凹槽上面加上花岡石的襯邊,然後再接上草坪,讓整棟建築物從土裡長出來的意象更清晰。
6.琉璃面磚
教堂屋面外部覆貼琉璃瓦,用以保護水泥屋面,防水兼去垢,她的顏色也可以增加建築物的美感。關於面磚顏色的選擇,曾經考慮中國建築傳統所用屋面色澤–藍綠黃三種。但一開始便選定用黃色,原因是黃色是中國宗教建築的正統色,以及周圍都是綠色的相思樹林,若再用綠色便顯現不出來,而藍色也覺得太深,會吸收輻射熱。
至於面磚的形狀,也曾考慮過長方型或鱗片狀,最後選定為菱形,因為菱形較易於適合曲面的鋪設,同時又與內部格子樑走向相同。
摘自『東海風』『東海校園建築步道』
旅遊叮嚀
1. 教堂開放可供默想、禱告、靈修。
2. 請維持教堂內的莊嚴、寧靜,交談或講電話請至室外。
3. 任何食物、飲料請置於教堂入口處前方,離開時請帶走。
4. 講台區並非默禱範圍,請勿踏上講台區。
5. 請勿攝影 ,拍照僅限於室外空間。 - 店家資訊
-
店名
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
地址
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[bg_collapse view=”button-blue” color=”#ffffff” expand_text=”显示地图” collapse_text=”隐藏地图” ]
[/bg_collapse]電話
+886-4-23590121
營業時間
- 星期一 09:00 ~ 18:00
- 星期二 09:00 ~ 18:00
- 星期三 休息
- 星期四 09:00 ~ 18:00
- 星期五 09:00 ~ 20:00
- 星期六 09:00 ~ 18:00
- 星期日 09:00 ~ 17:00
星期日主日崇拜
- 第一堂 09:00 ~ 10:15
- 第二堂 11:00 ~ 12:15
交通
- 照片
- 個人評價
-
【食物名字】
【評價】